收录于话题
#XMind 高效思维分享
54个内容
作为内容相关从业人员,最令人恐惧的并不是即将迎头撞上的 deadline,也不是成堆的修改意见,而是毫无头绪、不知从何写起的空白文档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其实很简单,只需搭建一个个人专属的灵感收集库即可。当记录和收集能成为日常习惯,当想法间能连点成线,相互产生联系和群聚效应,这个灵感收集库即可变成想法生成器,让你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。最近反思了之前零零散散毫无章法的笔记方式,找到了搭建笔记体系的有效方法——卢曼卡片笔记法。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记录和组织收集到的想法、观点和素材,并把流程融入日常中。通过对阅读过程中的观点进行加工并用自己的话转述,卢曼的卡片笔记法能让阅读的效用最大化,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灵感库/知识库。通过不断的自我提问,在想法间建立连接,从而形成一个不断增长的外部思想库。
1.闪念笔记(Fleeting Notes):主要用来记录灵光一闪的想法。无需刻意思考,仅是脑海中想法的备忘录。2. 文献笔记 (Literature Notes):不是简单摘录引文,而是理解后,用自己的语言精准转述原文。并将笔记和参考书目的细节一起保存好,以便后续的检索和引用。3.永久笔记(Permanent Notes):仔细阅读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,思考它们与你的研究、思考或兴趣所在的内容有何关联。并记录下你的想法,像“为别人写作一样,使用完整的句子,标注来源,提供参考资料,并尽量做到精确、清晰、简短。”用统一的标准和格式,并将这些笔记存放在固定的地方,以便于后续的检索和查阅。卢曼从来不在他所读的文本中的句子下划线,也不在空白处写评论。他所做的只是将文中引起他注意的观点在另一张纸上做简单的笔记。用自己的话对所读的内容进行重新阐述,并把它融入自己的思维系统。关联是卢曼卡片笔记法中的关键。将笔记相互联系起来,自我提问,思考是否能和已有知识、过往经验产生链接。当我们能有意识地发展这些联系时,我们在大脑中也建立了同样的联系。作者讲了什么自己不知道的,如“我们是否也需要一个实体的卡片盒?”;
新知识对已有知识的补充,如“如何看待书中的原理和工具的关系?”;
新知识对过往经验的补充,如“怎么让知识产生复利?”
新知识里与过往经验的挑战,如“如何理解外脑思考?”;
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解读,如“记笔记究竟记什么?”;
过往经验对新知识的丰富,如“什么是合意困难/必要难度?如何在学习中穿插合意困难?如何在 ANKI 的使用中运用合意困难来提升学习效果?”
新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可能遇到的问题,如“我换成双链笔记就行了吗?”
将以往收藏转发文章和单纯划线标注的笔记方式,变成主动学习、理解并记录单个知识点笔记的方式。具体如何串成一个工作流,我们可以参考以下的方式。不只是文字阅读,平常看到、听到、想到的各种观点和想法,都可以简要记录下来。只要能引发我们的思考的观点,能在你大脑中产生波澜,让你觉得有意思的观点或内容,都可以用知识卡片的方式记录下来。尽量用自己的话来撰写,即便不得不引用原文,也尽量记录自己想到了什么。在这个阶段,我们可以用「卡片笔记」app flomo 来记录。用尽量简单的方式,来记下你的思考和想法。flomo 可以像聊天一样记录,无需排版布局,还支持微信输入,在通勤路上或者移动场景下非常方便。当你记录完后,可以利用 flomo 的桌面小组件,帮你每天从过往的记录中回顾。利用时间的空隙,回顾已有的笔记,思考是否有新的想法。为了在卡片笔记间产生关联,卢曼用了卡片笔记编号系统,为每条笔记分配一个固定编号。因为卢曼用的是盒子和纸质卡片,需要比较复杂的编排。但如果我们做的是电子化的笔记,用标签就可以很轻松地达成这个目的。在你的卡片笔记上打上相应的标签,可以把想到的标签都打上去。方便后续的回顾和索引。标签在这边不仅是分类的作用,还为后续关联知识点提供基础。当你记录的相同标签的笔记足够多时,我们就可以利用笔记间的关联性搭建一个相互连接的知识网络。相比于之前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自上而下的方式,这种自下而上的连接方式提供了一个做笔记的新思路。- 根据书的目录,大致了解整本书的内容,确定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。
- 进行泛读,挑出哪些部分值得精读,并大概了解作者整本书想讲什么。
- 开始进行精读,在精读的时候,画出关键词,在思维导图上进行细节的填充。
- 填充完成后,进行进一步的删减和整理,最后完成整本书思维导图的绘制。
而卡片式笔记+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的方式打破了这个思路。
首先我们凭兴趣驱动去阅读我们感兴趣的东西,在阅读过程中用自己的话记录知识卡片,积累了一定相似主题的知识卡片后,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卡片建立起一张思维导图即知识网络。也就是信息→ 知识点 →结构化的知识→知识体系的链路。思维导图是串联知识的绝佳利器,从点到网,对知识深层加工,对信息进行重新编码。帮助我们在脑海中构筑有意义的知识网络和思维框架。这种方式需要更多时间,更多阅读量,但随着时间和阅读经验的累积,会产生极强的聚集效应,也就是所说的知识复利。
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。在不断的收集整理,内化吸收,删除整理的过程中。我们将会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。这是一个持续性的,不间断的过程。
而当我们能在知识间建立关联时,当“我们的学习不是作为纯粹的知识积累,而是试图建立一个可以收纳信息的理论模型和思维框架,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学习促进学习的良性循环。”